【潘翰聲專欄】晚上不缺電!台灣該增加的是白天發電的太陽能,而不是半夜也發電的核電廠 – MICRO SOLAR ENERGY
Responsive image
Article

【潘翰聲專欄】晚上不缺電!台灣該增加的是白天發電的太陽能,而不是半夜也發電的核電廠

【潘翰聲專欄】晚上不缺電!台灣該增加的是白天

https://buzzorange.com/2019/04/29/taiwan-need-solar-energy/

【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】

去年因為「以核養綠」的公投案闖關成功,讓擁核團體再提「2020 重啟核四」新公投,但台灣除了核電,真沒有其他選項了嗎?根據《今周刊》報導 ,台灣發展「綠電」已經不是一個「選項」,而是「命運」了,除了因為發展綠能的成本比核能更低、汙染更少外,國際品牌星巴克、蘋果等都要求在供應鏈生產過程中,必須使用綠電。

就來看看,面對國際局勢的變化,台灣在能源政策上可以怎麼做?(責任編輯:徐子捷)

「沒有核電」真的會缺電嗎?

近期中午用電尖峰太陽能發電量,已相當一座核電廠的發電量,約占整體供電的 6%上下,抵銷不少尖峰需求。這可以說綠電正在養大,是國際趨勢和上天送給台灣的天然資源,太陽公公也不跟你收帳單。 另一方面,目前核電廠總裝置容量 387.2 萬瓩,只占全國約 8%,核能在電力供應的重要性愈來愈低,核電可以逐步退場,至 2025 年核三完全除役,非核家園成就解鎖。

其實這兩個數字並不是新聞,卻顛覆了很多人的刻板印象,但是啊,不知道的舊聞就是新聞,就跟你沒讀過的書就是新書一樣的道理。

4 月 26 日是車諾堡核災 33 周年紀念日的隔天,4 月 27 日在台北和高雄將有廢核大遊行。如果你還以為『再生能源還不行吧』、『沒有核四會缺電』,真的該來總統府前凱道 update 一下新資訊。

我隨手抓了台電網站即時公布的「今日用電曲線」貼出來, 當天(4/9)計算的尖峰太陽能相當於 1.8 個核電機組,綠能增長速度比我印象中快把我嚇一跳,沒想到隔幾天(4/17)就續創新高,太陽能發電量達到 193 萬瓩(1.929 GW),差不多相當於一座核電廠(兩個機組),若再加上風電和水力,占尖峰發電的 9 %,已經和整體核電差不多了 。

為什麼晚上不缺電?

我在臉書粉絲專頁上的貼文,馬上被轉到擁核社團,引來網軍圍攻,最主要的論點就是『晚上有太陽嗎?』『為什麼晚上不缺電?』。

廣告

這讓我很驚訝,但還是耐心地同樣用台電網站的資料,做第二張圖,證明晚上不缺電的常識。

【圖二】用電曲線-晚上不缺電,圖片來源:台電網站,經作者整理。

從圖二來看,這一天的尖峰需求出現在下午 2:00,備轉容量率是 6.95%,離峰的谷底在凌晨 3:40,備轉容量率 34.88%,平常工作日的用電需求曲線大概都是這樣走,不相信的話,可以去台電網站看看。

暫且不論大家過度恐懼長時間的缺電,還是討厭短時間的限電、跳電的不便。若以台電每日即時公布的尖峰備轉容量率當作缺電風險的指標,往往只有夏季工作日中午時段較為緊張,備轉容量率會降到相對較低一點,在大多數的離峰時間,備轉容量率通常在一兩成以上,半夜多到四成也是常態,晚上供電寬鬆,根本就不會缺電。

如果是假日,尖峰則出現晚上七八點左右,但備轉容量率通常有 10%上下(綠燈─供電充裕),並不是大問題。

中午尖峰用電需求較高這段期間,恰好就是太陽能發電效率較高,大顯身手的時刻。單就供給面來看,處理夏天中午的用電尖峰,未來應該是增加只會白天尖峰發電的太陽能,而不是新建半夜離峰也發電的龐大核四廠,才是針對尖峰需求的幾小時來對症下藥,做出合理的電源供應規劃,也省下龐大的核電廠新建費用。

這裡要說明一下,我這個論點,並不是說現在用太陽能來滿足所有的需求,而是讓這個高低落差太大的用電曲線,不要那麼緊張。需求面管理,可以「削峰填谷」讓用電需求曲線的波動平緩一點,差別訂價和需量競價都是國外電力自由市場常見的作法,國內這幾年也開始採用,可以壓低過度突出的尖峰。

或者用儲電設施來應對,水力發電的抽蓄發電就是一種儲電的概念,四月初特斯拉在日本近畿電鐵所做的大型儲電設備,成本就大降三四成。

此處討論的問題是缺電的恐慌,最釜底抽薪的做法,則是節電措施、課能源稅降所得稅、調整高耗能的產業結構……等各種政策和市場機制,讓整條用電曲線都往下降,國外已經有太多經驗可以做到,在減少整體能源需求的同時,還維持同樣的經濟發展水準。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,也是要不要用核電都應該做的事。

不過,擁核的人來鬥嘴,還是問『晚上核能不發電嗎?要不要現在把核電全部關掉,看晚上缺不缺電?』

這就是我寫這一篇的原因,來跟大家 update 一下新資訊──『你知道現在核能發電占幾%嗎?』

你知道現在核電佔用電的幾%嗎?

核電的政治爭議讓一般民眾都過度高估核電重要性,去年公投的時候,民調中有七成的民眾誤以為核電佔全國供電一半以上。

其實, 目前核二廠和核三廠共四個機組(參見圖三),合計裝置容量 387.2 萬瓩,只占全國約 8 %,核能在電力供應的重要性愈來愈低,至 2025 年核三完全除役,自動達到非核家園。

核一廠正進入除役階段,一號機在 2018 年 12 月 5 日壽終正寢,要等個幾年讓燃料棒降溫才進行實質的除役,二號機 2017 年 6 月停機後大修至今無法運轉,預計今年七月就正式除役。

【圖三】核電占不到一成,將逐步退場,圖片來源:台電網站,經作者整理。

去年公投的時候,很多人被擁核團體的大聲量誤導,不知道 2025 年只是老舊核電廠陸續用滿四十年,如期除役的法定期程。很多人以為是要「立刻」關掉所有核電廠(而且還是誤以為占了五成以上),而馬上會缺電,把非核家園貼上「躁進廢核」的負面標籤。

按照台電規劃(參見圖四),這幾年間有一些新電廠陸續上線,除了今年即將上線、本來就蓋好的兩個更新燃煤機組(林口更新 3 號機、大林更新 2 號機),2025 年之前沒有再新建燃煤電廠。今明兩年,新上線大型發電機組大於除役的機組,尖峰備轉容量率必定穩步增加,從黃燈(供電吃緊、6~10%)儘量提升到綠燈(供電充裕、10%以上),也就是說,缺電、限電、跳電的機率當然會一路降低。

2025 之前幾年是核能和火力電廠除役高峰期,尖峰備用容量率都還接近 15%,淨尖峰發電能力計算的備轉容量率(扣除歲修、故障、環保限制、天候…等),應該也可以亮綠燈。因此擔心非核家園會供電短缺的人,大部分是因為搞錯資訊而過慮了。

【圖四】 2025 之前沒有新建燃煤電廠,圖片來源:台電網站「電源開發規劃」。

擁核的人還是不死心,『核四已經蓋好了,可以馬上用,就不會缺電』。雖然核四廠有 2700MW(一個機組就有 1350 MW),看起來很威,但是二號機的零件有些先拆給一號機頂著用,實際上的發電量最多只能折半來算。

本文討論的是缺電,先不論不安全、輻射汙染、社會接受度、成本貴(以前投入的不計也還要再追加 550 億元至 1 千億元、甚至更多),這些麻煩問題,單就時程來看,就算明年初公投擁核派贏,假設他真的能運轉,至少還要六年才能併聯發電,最快也要到 2026 年,根本緩不濟急,不如發展綠能還比較快。

「核能」和「綠能」發展哪個比較快?

過去國民黨政府,一直把核能當丑角,把綠能壞話說盡,更設下的重重制度性障礙,民進黨執政近三年來,去除手鐐腳銬的綠電,正在悄悄養大,出乎許多人的意料之外,2018 年綠能總發電量的比重已經佔到 5%,裝置容量的占比則是 12%。

《再生能源發展條例》於 4 月 12 日完成立法十年來首度大修,除了簡化程序移除制度障礙,更強化市場機制,並鼓勵公民電廠等民眾參與,未來只要政府負責任的統合綠能資源盤整,全面規劃精確佈設,就能穩步達成 2025 年再生能源占兩成的目標,並避免傷害環境敏感的重要生態資源。

從市場價格來看,綠能因技術和規模的進展,使價格逐年持續下滑,太陽能發電國內的躉售電價已經低於台電在夏季尖峰的價格,加上國際大廠供應鏈管理的綠電要求,這都會把國內綠能市場養得更多更大。

《再生能源發展條例》此次修法,開放在政府躉購與綠電市場間自由選擇,設定用電大戶綠能責任額,也刪除綠電價格不得低於化石燃料價格的保障條文,都將善用市場機制來分擔政府躉購的經費支出。

就全世界的趨勢來看,綠能新增的裝置容量早就超過核能,台灣很快在幾年內就會出現綠能大於核能的黃金交叉。 綠能的目標,是要取代更多的化石燃料發電,未來要確實達到綠能目標,必須對綠能資源做地毯式調查。

因此,《再生能源發展條例》這次在第七條的基金,增訂獎勵資源盤點。政府應落實到空間特性進行全面規劃,適地適所的精確佈設,以政策環評作為上位指導,迴避環境敏感的重要生態資源,不讓擁核者有機會借題發揮來反對綠能。

很多類別的綠能技術都非常成熟,包括深層地熱,潛力點盤查加速探勘發電,可 24 小時發電;小水力,民間已舉辦數次競賽,未來可擴大農田灌溉圳路等水利設施的利用;中部海岸潮差達四公尺以上,彰濱所圈圍的溼地,可規劃開發海洋綠能,應該比填海造陸裝置太陽能更具效益。

本次修法最進步的條文則是,獎勵公民電廠、合作社、原住民地區的綠能,這些分散式電力供應的增加,以及成本大幅降低的儲能設備納入獎勵,都有助於整體電網更為穩定可靠。

「以核養綠」真的比較乾淨嗎?

台電 2018 年總發電量結構:綠能 4.9 %、核能 11.4 %、燃氣 38.6 %、燃煤 38.8 %,其他包括抽蓄 1.4 %、汽電 2.0 %、燃油 2.8 %。以這三年綠電的成績來看,2025 年綠電要達到 10%不成問題,根本不必擴大核電來「以核養綠」,只求他們別再亂了,大家一起努力來把綠能養到兩成為目標。

去年底的公投,「以核養綠」用騙人的方式贏了「非核家園」。當時,樹黨做文宣,比較兩邊陣營對於 2025 年的發電結構,「以核養綠」是一二三四,綠能 10%、核能 20 %、燃氣 30 %、燃煤 40%,「非核家園」是二三五,綠能 20 %、燃煤 30 %、燃氣 50%:(見圖五)

  • 「以核養綠」的燃煤,比「非核家園」還多,40% > 30%。
  • 「以核養綠」的綠能,比「非核家園」還少,10% < 20%。
  • 「以核養綠」的燃氣,比「非核家園」還少,30% < 50%。
  • 「以核養綠」要核四運轉,加上老舊的核電廠延役。
【圖五】2025 非核家園VS以核養綠,圖片來源:作者提供。

跟大家想的完全不一樣。有些朋友在街頭聽我們說明之後,才決定第 16 案要投反對票。而有些伯伯、阿姨,不能接受這個真相-「以核養綠」居然製造比較多汙染,激動地邊走邊罵我們說謊。 三月初,馬英九和擁核團體舉辦能源會議,用力重提一二三四這個比例,「以核養綠」二部曲的核四重啟和「以核增煤」兩項公投,他們明明要大幅增加核電,讓燃氣比較骯髒的燃煤減少,卻還繼續謊稱是養綠、減煤。

當一個人有了既定立場,即使把事實放到眼前,通常第一時間還是不願意承認,所以社會改革從來就不簡單。但我相信人有判斷的智慧,距離 2020 年 1 月 11 日還有八個月多,我會一篇一篇把能源轉型拚經濟的資訊說給你聽,也請大家一起來連署「非核家園」的兩項公投:環保聯盟的「廢核再生」,廢核平台的核廢料公投。